越秀区人大六榕街道联组代表推动街道创新建成全市首个“街道艺养中心”。艺养中心通过“场地+运营+课程师资”方式引入社会化运营服务,常态化开设文化艺术课程,提供全年龄段文化服务,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成为辐射周边的“文化新地标”。
图1:居民群众体验非遗团扇制作
倾听民声,靶向施策解民忧
“社区内老年人室内休闲场所较少,运营活力不足,希望帮忙增设,为老年人提供休闲活动场所。”在一次越秀区六榕街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举办的接待群众活动中,陈阿姨向人大代表反映道。
针对居民反映的问题,张思君、符玉君、刘纪耀等人大代表高度重视、迅速行动,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方式,深入调研了解群众需求。经调研发现,六榕街原来设有文化站,但活动大多由居民自行组织,参与人员零散、内容相对单一,对群众的吸引力不足。为进一步提升文化服务效能,区人大代表符玉君、刘纪耀建议对文化站进行改造升级,力图打造集社区文化教育培训、文化活动交流、文化展示宣传于一体的复合空间。
图2:六榕街人大代表进社区活动
关于文化站的升级改造事宜,人大代表联合六榕街道办事处召开专题会议。经讨论和评估后,最终决定引入社会化运营服务,创新打造全市首个“街道艺养中心”,并将其作为重点民生项目推进。
政企携手,同向发力破难题
为破解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缺乏文化专业人才、服务效能不高的难题,人大代表主动作为、“把脉开方”,推动六榕街探索“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群众受益”的模式,引入广州市文化集团专业团队负责管理运营。同时,代表常态化通过民情联络员等了解群众具体需求,提出对运营项目的意见建议,使之更加切合群众需求。
图3:六榕街道艺养中心正式对外开放
2024年11月,六榕街艺养中心正式开放。通过“公益活动免费、增值服务合理收费”的运营模式,政企同向发力,人民群众从中享受到丰富优质的“文化大餐”。
精准供给,优化服务惠民生
“有的爱唱爱跳,有的爱看书,还有的喜欢体验文化活动。要是这里的文化活动能多点花样,那就更好了!”根据群众意见,区人大代表符玉君、刘纪耀人大代表主动参与到艺养中心的规划设计中,提出进行适老化和适儿化改造的宝贵建议,确保内部的布局和功能分区更加合理完善。
图4:六榕街道艺养中心五楼图书馆
在人大代表的推动下,改造后的艺养中心变得焕然一新:艺养中心三楼展示“十五运”等主题文创;四楼开设全龄艺术培训;五楼打造宁静温馨的阅读空间;六楼建成宽敞明亮的排练厅,形成“一层一特色”的文化矩阵。
图5:六榕街道艺养中心的瑜伽班受到街坊们热捧
不仅要推动文化“硬件”提档,更要带动文化“软件”升级。在人大代表的不懈推动以及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艺养中心创新推出“居民议事会”机制,每月组织群众代表、街道和运营方三方座谈,动态调整服务清单,确保文化供给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同时,组建300余人的培训师资团队,每周固定对外开放不少于56小时,提供不少于50个公益免费学位。
用心打造,文化浸润沁民心
经过精心打造,艺养中心已成为辐射周边的“文化新地标”,带动社区街巷品质提升。市人大代表、六榕街盘福社区党委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张思君牵头将艺养中心建设植入社区微改造,实现打造“水墨艺术社区”。岭南画派作品、满洲窗装饰与水墨书画相映成趣。游客漫步其中,可沉浸式体验艺术与自然融合的魅力。
图6:周家巷街景一角
居民李阿姨感慨:“以前想参加文化活动要走半小时去公园,现在下楼就有好去处,日子越过越滋润。”中心运营以来,月均组织开展8次社区公益文化活动,服务群众超5000人次,真正实现“把文化送到家门口”。为确保文化阵地可持续运营,人大代表持续发挥监督作用。人大六榕街道工委组织代表定期查看设施维护、课程设置等情况,让惠民成果可见可感可持续,“艺养中心”成为人大代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