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缔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危房重建绘就民生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5-07-15

在越秀区洪桥街道,“黉桥·小石集”危房改造项目正诠释‌着着城市更新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生动实践。而这背后,是人大代表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协商凝聚民智的全过程民主探索。

危房之困:45户居民的“安心盼”

项目建设前,这里是一片杂乱、脏乱的成片的低矮危房,总共占地1244平方米、涉及45户商住居民,涵盖‌建于上世纪60-80年代的19栋1-3层低矮老旧建筑‌。‌自2023年8月起,居民基于强烈的安全担忧和改善意愿,持续反映改造诉求。区人大代表苏广超、王飞多次接待群众,并现场走访了解情况,到居民群众家中座谈交流。经鉴定,确认其中‌14栋公房及3栋私房属C、D级危房或砖木危旧结构;另有2栋私房为B级危房‌。通过两位代表历时一年半的民主协商与攻坚协调,深入践行“共同缔造”理念,最终于‌2025年3月推动项目正式立项动工‌。

民主协商:从“改不改”到“怎么改”

“改不改?”“怎么改?”这两个关键问题,成了人大代表与居民共同的“必答题”。

在“要不要改”阶段,区人大代表苏广超、王飞牵头带队开展专题调研,通过入户走访摸清19栋建筑权属、安全情况以及居民改造的意愿,还邀请市城市更新设计院制作三维效果图,直观展示改建后岭南骑楼风貌,使群众支持率从初期不足40%提升至100%。

区人大代表王飞入户走访摸查改造意愿

“改成什么样”成为民主协商重点。人大代表联动街道创新建立“共同缔造”工作机制:区人大代表苏广超牵头邀请项目内业主、群众代表、社区党员、设计师等成立共同缔造委员会,搭建“线上+线下”沟通议事平台,就项目设计方案征求群众意见60多条,按市的新政策,反复与规划、住建部门进行研究,先后修改了20多稿。为提升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区人大代表徐志勇发挥多年建筑咨询行业工作专业优势,也参与到工程造价控制、技术评估中,对设计方案进行了多轮精细化成本核算、安全评估和施工可行性论证,为优化方案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针对消防通道拓宽需求,区人大代表王飞提出“6米骑楼退让”方案,彻底打通困扰居民多年的“生命通道”,赢得群众赞许。88岁的李阿婆提出“老房采光差”的困扰,设计师团队连夜调整方案,通过整合征而未拆房屋退让空间形成“7”字型中庭,并增设采光井,实现建筑群通风采光全面优化。区人大代表谈建强则依托所在房地产建设企业丰富的旧城改造施工经验,针对居民提出的采光、结构安全等诉求,对方案中的建筑材料选型、复杂节点施工工艺及过渡期安置等环节提出了专业建议,有效降低了后续实施风险。

区人大代表苏广超、王飞与项目业主代表、设计师讨论项目方案


区人大代表谈建强、徐志勇在“黉桥·小石集”项目周边现场走访调研


攻坚克难:细节温度彰显为民初心

在项目推进中,对于一些涉及到具体利益的困难和问题,人大代表创新“三一工作法”:组建专班“一股绳”联动,选派专员“一张脸”跟进,解决问题“一竿子”到底。区人大代表苏广超为历史租户协调置换房源,区人大代表沙治国用乡音打开独居老人心扉,面对因房屋情况复杂却参与改造意愿强烈的业主,区人大代表王飞和设计师7次上门协商修改设计方案,最终实现其参与原拆原建的愿望。这些暖心举措促成38户住户、7家商户全部签约。

区人大代表王飞多次上门与项目业主协商项目设计方案


数据显示,该项目拆除危旧建筑1967㎡,新建建筑面积达2435㎡,预计于今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项目建成后,彻底消除19栋危房的安全隐患,显著改善45户商住居民的生活与经营环境,并规划建设约500㎡社区公共及配套商业空间,优化街区功能。“这是‘群众主体、政府引导、代表参与、社会协同’的危旧房改造‘越秀经验’。”人大洪桥街道工委负责人表示,“从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到问效于民,我们用全过程民主实践证明:只要把‘人民’二字刻在心里,再难的事也能办成。”


“黉桥·小石集”项目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