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越秀区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的专题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1-10-27

——2021年10月22日广州市越秀区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六十三次会议上

区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 钟小平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为全面了解我区残疾人基本情况和残疾人工作现状,督促我区提升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让他们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机会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根据区人大常委会2021年监督工作计划安排,社会委对我区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情况进行专题调研。今年以来,常委会副主任邹春燕多次参加残联工作会议、全国法定助残日活动等,并于8月带领调研组到区残联开展实地调研,听取相关负责同志工作汇报,进行深入座谈交流,全面了解掌握我区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情况,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结合前期学习和此次调研等多方面的情况,经过细致分析和严谨梳理,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残疾人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越秀区现有持证残疾人18637人,其中:视力类1517人、听力类1817人、言语类131人、肢体类7878人、智力类2129人,精神类4212人、多重类953人;四个残疾等级中:一级(极重度)5119人,二级(重度)3860人,三级(中度)3902人,四级(轻度)5756人。每年受理残疾人证业务约5000人次。全区共有约7800名处于就业年龄段的持证残疾人,约有900人已就业,就业率约为12%。约1500人属于低保、低收入家庭。

二、我区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残疾人工作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聚焦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围绕残疾人 “一份工”(上岗就业)、“两张床”(机构托养、居家安养)、“一张网”(公共服务)的需求开展工作,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促进残疾人社会参与能力持续提升,融入社会程度逐步加深。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全力以赴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协助解决封闭封控区域内的残疾人用药等问题,安全有序组织残疾人进行核酸检测、疫苗接种,残疾人权益保障取得扎实成效,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

(一)优化公共服务,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认真开展残障人士友好型城区建设工作,在全市率先出台《建设越秀区残障人士友好型城区总体方案》,形成全区残疾人工作28个核心指标,梳理形成22份涉残公共服务办理指南、业务手册和管理规范、岗位要求,推行线下绿色通道、送证到家、上门评残和跨省通办、线上申办等服务,方便残疾人享受公共服务。成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聘请常年法律顾问,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二)深化康复服务,保障残疾人健康权利。率先开展2.0版康园工疗站升级试点,推动将我区23个康园工疗机构打造成为全区残疾人的党建阵地、服务枢纽、展示平台,年均服务约1.5万人次。年均资助约3000人次获得康复服务,精准康复工作在全市名列前茅。依托“越秀精综”和“越秀人家”平台,建立全市首个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站,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精神康复平台。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推进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资助民办机构为残疾人进行日间训练服务。

(三)注重融合教育,保障残疾人平等接受教育权利。形成以公办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运用资源教室为主体,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辅助,向学前、中职两头延伸的特殊教育格局,区财政每年按照不低于普通学校10倍的标准安排特教学校公用经费。坚持“全覆盖、零拒绝”,确保户籍适龄特殊儿童少年100%接受义务教育,全面落实15年免费教育。成立特殊教育指导(资源)中心,以及特教联盟,推动融合教育,营造了残健共融的良好教育环境。建立覆盖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全阶段的扶残助学政策体系,发动大学生志愿者帮助残疾家庭学生。

(四)创造就业条件,保障残疾人劳动权利。改进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机制,年均落实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年审约1500家用人单位,安置残疾职工约5000人。贯彻落实《广州市残疾人就业创业扶助办法》,每年举办残疾人专场招聘会,开展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多渠道挖掘资源开发公益性岗位,为残疾人提供政策宣传、供需见面和就业跟踪等“一对一”精准化服务。搭建残疾人职业康复训练基地,探索与华润万家、星巴克等用人单位合作创建残健融合工作岗位示范空间。

(五)丰富文体活动,保障残疾人公共文化权益。多方扶持残疾人文艺活动,举办特殊群体运动康复技能测评、趣味运动会以及轮椅太极等群众体育活动,并选拔推荐残疾人参加相关比赛。区属文体场所落实对残疾人的优惠政策,优惠和免费接待累计逾8.2万人次。区图书馆每年承办“越秀区庆祝国际盲人节”活动,组织视障人士“听”赏文化景点、电影等,主动满足视障人士多层次、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六)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保障残疾人安全出行权益。全区公办、民办养老机构的无障碍、适老化达标率95%以上,打造东山湖公园、流花湖公园无障碍公园示范,将无障碍公厕建设纳入“厕所革命”的重要内容,为逾4000户残疾人家庭开展无障碍、居家适老化改造。加大无障碍设施管养力度,完成2200米长盲道等无障碍设施的修复整改,督促对辖内公共场所停车场规范设置无障碍停车位,指导各街执法队严格查处违法占用无障碍设施,协调共享单车公司加强停放秩序管理,让残疾人生活更便利。

(七)坚持应保尽保和分类施策,保障残疾人基本民生。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把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低保、低收入、特困供养救助范围,实施居家照顾资助政策,协助办理长期护理保险,开放长者饭堂为重度残疾人提供助餐配餐服务,年均资助约80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办理残疾人优惠(半价、全免)乘车证业务约1000件,为约850名残疾人机动轮椅车驾驶员发放燃油补贴。

(八)广泛动员社会助残,营造关心关爱残疾人的良好社会氛围。健全残疾人联系服务机制,与社区、涉残机构、残疾人进行充分互动交流,联动中国农业银行、广州地铁集团、中山大学MBA管理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医院、广东省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广东狮子会等单位,为残疾人提供精准服务。组织“志愿在康园”助残志愿服务活动,近三年开展常规活动逾2300次,服务对象超过5万人次。

总体来讲,我区在残疾人事业发展和残疾人权益保障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残疾人个性化、专业化的需求不断增多,还存在一些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比如财政投入不够充分,残疾预防干预能力不高、没有残疾人托养床位、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力量偏弱、残疾人帮扶制度亟待健全完善,残疾人办证率仍较低(目前为30%)、残疾人劳动就业仍存在较大困难,随班就读存在障碍,无障碍建设亟待加强等,需要全社会各界更多的理解、包容与提供残健融合的机会。

三、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权益保障的意见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梦,是民族梦、国家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也是每一个残疾人朋友的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为进一步提升我区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解决好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现提出以下工作建议:

(一)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提升服务保障残疾人的能力和水平。一是在确保困难残疾人普遍纳入社会救助基本制度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和完善残疾人专项政策措施,不断扩大救助范围, 提高保障标准和救助水平。二是依托康园工疗站等平台,利用社会资源创办残疾人托管托养机构, 对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智力残疾人、精神残疾人实施集中托养、日间照料、居家安养或其他庇护服务,真正实现“托养一个人,解放一家人”的目标。三是切实关注残疾人工作者身心健康,引入专业团队对残疾人工作者和精神残疾特殊家庭给予指导帮助,缓解精神残疾带来的影响和基层工作压力。

(二)拓宽就业渠道,努力为残疾人就业创业提供保障。一是对有劳动能力又有创业意愿的残疾人,在政策、资金、项目上给予重点支持和帮扶,有针对性地对残疾人进行技术培训与指导,提高残疾人劳动素质和技能水平。二是加大对聘用残疾人就业企业的扶持力度,按所聘残疾人的残疾种类和程度分档给予补贴,让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落到实处。三是积极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拓展残疾人就业渠道,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保障残疾人的工资标准和岗位稳定性,使他们逐渐摆脱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为残疾人提供便利的无障碍环境。一是结合残障人士友好型城区建设,在全面排查全区无障碍设施基础上,继续做好科学规划, 精准施策,抓好各项整改任务落实。二是结合新一轮城市更新改造,提早介入相关规划,把握工作主动权。三是加强对无障碍设施的管理和维护,特别是对擅自占用盲道行为应予以查处,确保无障碍设施的正常使用。同时积极推进信息交流无障碍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和5G技术,在公共服务机构和公共场所为残疾人提供语音和文字提示、手语、盲文等信息交流服务,为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便利。

(四)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氛围。一是采取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残疾人权益保障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让残疾人清晰自身权益,让全社会树立关心关爱残疾人的意识。二是积极开展扶残助残等社会公益活动,引导全社会关心关爱特殊困难群体,帮助他们有尊严地融入社会,共享社会文明发展成果。三是加强对残疾人违法行为的教育管理,出台既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又规范残疾人行为的指导性政策, 使残疾人自觉遵纪守法,营造更加和谐的助残氛围和秩序。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