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越秀区华侨历史文化发掘与培育工作的专题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1-07-22

(2021年7月16日广州市越秀区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0月考察广东提出新时期要打好“侨”牌,团结广大海外华侨共同实现中国梦的指示精神,根据区人大常委会2021年监督工作计划安排,区人大常委会华侨外事民族宗教工作委员会联合区政协港澳台侨委、区侨务局、区侨联、致公党越秀基层委等区“五侨”单位组成调研组,对我区华侨历史文化发掘与培育工作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实地视察了华乐街华侨新村、广州华侨外国语学校、广州华侨博物馆、南粤先贤馆、东山街新河浦等地,先后与有关单位、人员进行座谈交流,全面了解掌握我区侨情、侨务文化资源现状,围绕推动我区发掘与培育华侨历史文化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广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南大门,在与海外的融合交流中,特别是近代一百多年以来,华侨在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全国改革开放前沿地、岭南文化的中心地等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州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华侨文化。越秀作为广州中心城区,也是广州旧城所在地,历史底蕴深厚,涉侨文物丰富。辖内的新河浦片区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海外华侨回国投资建设的珍贵历史遗迹,华侨新村是1955年建设的“中国华侨第一村”。此外,还聚集了广州华侨博物馆、华侨小学、“侨讲所”旧址、永安堂、爱群大酒店、东亚酒店等华侨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共37处,历史文化遗存十分丰富且典型。

       二、我区发掘与培育华侨历史文化工作情况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华侨历史文化发掘与培育工作,结合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工作,盘活利用侨属物业,深入探寻华侨文化根基,有效推动华侨历史文化保护、活化、利用,取得扎实成效。

       (一)积极支持广州华侨博物馆建设。自广州华侨博物馆选址五仙门发电厂旧址、推动项目建设以来,积极支持项目业主单位加快推进项目的方案编制、项目实施,结合海珠广场整体品质提升改造建设,配合做好周边环境改造,推动打造一座小而精的具有广州特色的华侨博物馆。收集、整理区内华侨历史文化资源,发动区侨商会捐助10万元在海外收购华侨历史文物史料并如数捐赠,助推文物史料回流,助力博物馆策展布展。

      (二)大力提升华侨新村社区管理水平。落实《广州市华侨新村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要求,切实加强华侨新村片区的保护。在加强片区保护的同时,注重提升华侨新村居民群众环境、生活品质。引入智能化社区管理服务新模式,使片区保护工作常态化,有助华侨历史风貌的展示与保育。

      (三)积极打造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重点打造“东山印象”品牌建设项目,因地制宜制定历史街区改造方案,对历史街区中侨属文物、侨属建筑等重要历史信息载体进行保护;挖掘背后的华侨故事、历史渊源,提升街区历史文化增量;激活街区特色文化资源,引进小型会所、画廊、轻餐饮、咖啡厅、文创展销等新业态,让历史街巷、历史建筑“活”起来。“广州市东山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复兴工程”项目荣获“2019亚洲都市景观奖”,东山新河浦己成为一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名片。

      (四)开展华侨历史文化传承及宣传推广工作。先后于2017年和2020年向市推荐越秀区华侨外国语学校申报华文教育基地,推荐南粤先贤馆申报中华文化传承基地。其中越秀区华侨外国语学校华文教育基地已挂牌,以此为契机,通过举办“广府庙会”、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越秀分营、对外交流等活动,吸引海外侨团侨领、代表人士、海外华裔青少年参观我区华文教育基地和华侨历史文化阵地,了解越秀新发展,增强对祖籍国的认同感。

      三、发掘与培育华侨历史文化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我区侨属资源在省、市处于领先水平,但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把广大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紧密团结起来,发挥他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积极作用”的重要指示精神,打造我区华侨历史文化名片,使之成为维系广大侨胞情感纽带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根脉难寻,挖掘和研究力度有待加强。一是缺少整体规划。目前市、区二级政府先后编制并公布了《广州市华侨新村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和《新河浦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等相关保护规划,但尚未编制出台整体保护实施细则,导致部分重要历史遗址让位城市建设。二是缺少华侨历史遗存和建筑普查和动态保护。部分历史建筑因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维护亟待提上日程。三是对建筑文化内涵的挖掘不足。虽然我区华侨新村、新河浦片区部分历史建筑得到一定的活化利用,目前对片区及历史建筑背后的故事挖掘不足,其丰富的革命史、华侨史等历史文脉难以进行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

      (二)引力不足,新河浦片区欠缺特色活化。新河浦片区经过多年的保护性改造,历史建筑得到一定程度的活化利用,但尚显不足。由于片区仍有大量居民,实际用于活化的建筑不多,难以引进文旅集团进行规范化统一开发。引进的会所、画廊、轻餐饮、咖啡厅、文创展销等新业态并不能彰显片区历史文化特色,片区文化活动相对较少。路边停车、共享单车摆放等严重影响片区民国风貌。相较于重庆洪崖洞、成都宽窄巷子、老北京胡同等享誉国内外的网红地标,新河浦片区知名度不高,难以吸引并留住游客。

      (三)整合不深,资源整体效能有待发挥。尽管华侨新村、新河浦街区相应建立了华侨主题展示馆,但规模较小,华侨文化遗址的名片作用发挥不明显。华侨文化旅游整体开发利用不足,上述两馆、广州华侨博物馆、片区内的历史建筑历史遗存等缺乏有效联动,资源仍处于较为零散的状态,尚未形成一条较为经典的游览路线。华侨新村作为“中国华侨第一村”,通过社区实现团结侨胞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

      (四)纽带欠缺,华侨文化遗产的文化交流还不够。对华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以及对华侨文化历史和贡献的宣传展示,既有助于华侨华人新生代增强民族认同和“根在中国”的乡土情怀,也有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目前结合华侨文化遗产开展的宣传和文化交流活动力度不够、影响不广,尚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亟待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交流品牌。

      四、工作意见建议

      华侨文化是广东文化的重要组成。我区华侨历史资源集聚,在传承和弘扬文化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进一步加强活化利用,使之成为激发海内外侨胞的爱国情怀的重要阵地载体,助力我区侨务工作焕发新活力。

      (一)出台华侨历史文化相关政策,高位推动保育工作。一是将华侨历史文化资源保育工作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在充分掌握华侨文化资源的“家底”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我区华侨文化保护和综合利用持续发展的整体规划。保护好现有华侨历史资源,规划好未来工作的总目标,统筹好每个片区特色发展的互补性,设计好华侨历史文化旅游线路。二是出台我区华侨历史文化资源保育活化工作的指导细则,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区域的改造方案,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扶持文创企业的进驻。

      (二)建立华侨历史文化保育机制,挖掘保存历史根脉。一是主动对接省、市有关部门,以完善和提升华侨主题博物馆建设为依托,开展华侨历史文化遗产的全面普查。在市、区项目建设和城市更新改造前,要开展华侨历史文化资源的重点排查,对华侨历史文化资源开展重点保护。二是建立华侨历史建筑数据库,对华侨历史建筑现状进行摸底调查,建档入库。建立常态化维修保护机制,对华侨建筑进行动态更新维护、价值评估认定,“一址一策”制定保护措施规划,尽快将年久失修的华侨建筑或文物纳入保护范围。三是挖掘利用华侨故事。以侨房、名人故居为线索,深入挖掘整合归侨侨眷爱国主义故事素材,全面展示华侨对中国和侨居地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以及华侨文化的多元化和创新化,吸引华侨华人新生代追寻、了解自身历史文化。

      (三)加强华侨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利用,焕发老城区新活力。一是深入挖掘新河浦片区潜力,加强新河浦华侨文化印记。强化“侨”的元素,利用好“五大侨园”、已经形成的民国风情、红色历史印记等,吸引更多的侨胞到此缅怀历史,寻爱国之根。二是借鉴推广新河浦街区开发利用模式,将华侨新村打造成为具有华侨特色的文化旅游风情小镇。鼓励多元投资主体、社会力量和居民参与历史建筑保护投入和经营,结合建筑的历史功能、空间环境、建筑特点,通过挖掘华侨文化要素,使之成为向公众开放的华侨历史文化展示场所、华侨文化交流及社区活动场所、服务游客体验华侨文化的空间场所。三是充分利用广州华侨博物馆地处我区的契机,立足弘扬华侨历史文化,运用我区侨界资源,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国内侨务交流活动,促进提升华侨博物馆影响力。

      (四)深入挖掘整合和宣传推广华侨文化,形成全域旅游格局。一是打造华侨文化遗产游径,发布广州华侨历史旅游线路。将广州华侨博物馆,南粤先贤馆,华侨新村、新河浦文化街区等小型华侨历史文化博物馆,辖区内名人故居、历史建筑等连点成线。二是在广州华侨外国语学校开设以华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校本课程,结合道德与法治课、少队活动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探索在该校举办以外语为特色的“华侨班”,吸引更多华侨子女回国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三是以华侨文化为切入点,以广州华侨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载体,积极开展新时代出国留学人员、海外归国人员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教育,通过文化和情感认同吸引更多海外人才回归。

      (五)创新支持开展海外联谊活动,培植家国认同情怀。一是积极举办“世界青年大会”、海外华裔青年夏(冬)令营等活动,努力吸引更多华侨华人特别是青少年参与,增进其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和身份认同。二是发挥侨商会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侨资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往,促进侨资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向海外侨胞、留学人员援助抗疫物资并宣传“一带一路”倡议等政策,不断拓展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发动海外关系支持广州华侨外国语学校(华侨小学)寻找海外失联华侨校友,组织开展线上联谊,支持海外华侨校友抗疫活动。四是发挥粤剧等传统戏剧联络海外华人、华侨的桥梁作用,建议侨联、侨务部门加强与辖内相关社团联系对接,加强新时代华侨报国剧目编排,并支持海内外巡演,进一步打造我区对外文化交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