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若干建议(编号29)
发布时间:2022-04-08

领衔代表:王亨利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为了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应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将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提到新的高度。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从健康影响因素的广泛性、社会性、整体性出发,以人的生命周期为主线,对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不同阶段进行连续的健康管理和服务,对影响健康的因素进行综合治理。它不是对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平均用力”,而是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在重点时期为重点人群提供健康干预,例如母婴保护计划、儿童营养计划、青少年健康促进、老人保健计划等。通过这种方式,将健康管理的关口前移,精准降低健康损害的发生概率,力求实现少得病、少得大病、健康长寿的目标。建议如下:

1.健康管理关口前移

人口老龄化并不代表社会老化,健康长寿意味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达,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将迎来工业与大健康经济相结合的第三大财富波,60-80岁居民群体的健康情况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度影响。因此,应从小做好居民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让居民观念从重视治疗向重视预防保健转变,实现了健康管理关口前移,让家庭医生与居民形成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

 2.增设夜诊

年轻人是健康管理的关键,健康管理关口前移需要优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结构,逐步开设午间门诊、夜间门诊等,满足居民“家门口”和错时的服务需求,不断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满意度及优质医疗服务,也能让家庭医生做好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通过预防保健避免疾病发生和及早发现控制病情。

3.心理健康与治疗同等重要

《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的结果揭示了心理在健康管理和疾病诊疗中的重要价值,居民对疾病的认识直接影响他日后身体健康方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开并设有精神科(心理)门诊,一是能够提高居民心理健康意识,让居民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二是能够让居民正确认识常见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情绪问题,提出抑郁障碍、焦虑障碍主要表现及治疗方法;三是能够让患病居民能够照医嘱规律治疗,改善患者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减药、停药等问题,提高治疗依从性。据了解,其他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开设精神科(心理)门诊。

4.推广非药物疗法

非药物治疗通过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音乐治疗、浴疗等先进疗法进行治病,其可以节省大量医疗费用,减少药物副作用对病人的伤害,减少抗生素耐药性对人们健康的影响,尤其是针对各种顽固性疾病的干预和逆转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希望能够通过对非药物疗法的推广,来传递健康之道,让更多人的人关注非药物疗法,并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5.深化家庭医生培训

通过订单式培养、定向式培养、特岗计划、转岗培养,加速聚集一批高素质人才,充实基层公共卫生人才队伍,让其掌握健康管理关口前移、心灵健康、非药物疗法等知识,提升服务水平,持续丰富服务内涵,努力优化服务形式,不断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质量。

为居民提供集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为一体的整合医疗,探索精准便捷的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新模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